商品條碼是由國際物品編碼組織(GS1)規定的,用于表示零售商品、非零售商品、物流單元、參與方位置等代碼的條碼標識。在我國,申請商品條碼的企業,其商品條碼的使用應符合GB 12904-2008《商品條碼 零售商品編碼與條碼表示》標準及相關法規的規定。在使用條碼過程中,企業因不了解條碼知識,或因條碼設計、印刷質量不合格進而違反相關規定被處罰的情況屢見不鮮。
條碼質量現狀
綜合多年來商品條碼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分析商品條碼質量不合格的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商品條碼廠商識別代碼有效性不合格,占比約為20%;二是條碼符號標識綜合質量不合格,占比約為80%。
商品條碼廠商識別代碼有效性不合格分為五種情況:情況一,未經注冊,冒用其他企業的廠商識別代碼;情況二,廠商識別代碼已過期,未辦理續展手續,超期使用商品條碼;情況三,廠商識別代碼已注冊,且商品屬于該廠商識別代碼所屬公司,但包裝標注企業名稱出現缺字或多字,甚至與廠商識別代碼注冊企業完全不符,以上行為均屬包裝標注企業名稱與廠商識別代碼注冊企業名稱不相符,屬冒用;情況四,廠商識別代碼已注冊,但編碼方式不符合GB 12904-2008標準要求,編碼格式錯誤;情況五,已注冊廠商識別代碼,但條碼表示碼制錯誤,條碼類型錯誤。以上問題的產生主要是注冊使用商品條碼的系統成員企業在條碼設計技術及管理上出現問題。
條碼符號質量綜合等級不合格項目分別為四種情況:一是綜合等級不合格;二是譯碼錯誤;三是條碼無法識讀;四是空白區不合格。以上問題主要源于條碼印刷企業生產工藝等質量缺陷。
符合性確認服務模式誕生
條碼符合性確認業務是一項面向企業,對商品條碼質量進行檢測并對條碼與商品信息的符合性進行確認的服務??蓭椭髽I檢驗條碼的使用及各項技術參數是否符合法規及標準的要求,從而最大程度地規避風險。
服務內容
條碼檢測
條碼符合性確認對條碼樣品進行檢測,判斷條碼相關參數是否符合國家法規及標準要求。
檢驗內容包括條碼碼制是否正確使用,是否存在“一物多碼”等情況,條碼設計、印刷質量以及其他相關技術參數是否達到國家標準要求,廠商識別代碼是否有效等。
條碼與商品信息符合性確認
企業在條碼使用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印制在商品包裝上的企業信息與注冊時申請信息不一致、采用委托生產,但商品外包裝上未恰當顯示委托方信息等情況。這將可能造成相關質量管理部門對市場商品監督抽查中將該情況列為條碼違法使用行為,從而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法律風險及損失。條碼與商品信息符合性確認對外包裝商品信息進行核查,能夠幫助企業判斷是否存在此類問題。
商品信息源數據采集
對商品實物及外包裝信息進行源數據采集。采集信息包括商品6個面的無渲染、真實、高質量拍攝;商品包裝顯示的商品名稱、規格型號、生產廠家等眾多信息采集,未來可實現與各大電商平臺商品信息對接。
獲得條碼符合性確認證書
成功辦理條碼符合性確認的企業將獲得條碼符合性確認證書。
業務優勢
符合性確認服務模式主要通過反饋條碼檢測的結果及改進建議來指導企業,相比于傳統的委托檢測,具有以下優點:
出具檢測結果的形式簡潔
結果目錄采用表格的方式呈現所有送檢條碼樣品的檢測結果,僅含樣品信息、符號等級與不符合項目,避免了部分企業對眾多檢測信息感到困惑的情況。
出具改進建議單
對企業送檢中出現的不合格樣品出具改進建議單,根據樣品的各個檢測參數項,或者包裝中的應用問題,智能提出改進建議,便于企業理解并提升產品條碼質量。
節約企業成本,提高檢測效率
通過條碼符合性確認系統以及條碼檢測儀內置的數據庫,對樣品實行批量檢測,智能匹配樣品信息和檢測數據,有效解決樣品數目多的情況下從檢測到出具報告耗時長的問題。
系統設計及應用
符合性確認業務不僅可幫企業檢查條碼應用的合法性,幫助企業規避法律風險,更突出的特點是可實現高效率的大批量檢測。開展符合性確認業務以來,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共受理企業2662家,受理檢測樣品176萬余個。
面對如此多的企業,如此高頻次的企業送樣,如此大批量的條碼檢測任務,如何實現檢測過程的高效?這就要歸功于條碼符合性確認業務系統開發及其應用。條碼符合性確認系統開發經歷三個階段:首先要根據實際業務需求設計確定所需的功能模塊;其次將每個功能模塊展開,細化設計數據庫表;最后將上述設計成果進行應用,形成完整符合性確認檢測流程。
功能模塊設計
符合性確認系統采用B/S架構,可在前臺業務部門和后臺檢測部門進行操作。系統由企業錄入模塊、企業/來樣查找模塊、信息打印模塊、系統管理等功能模塊構成,如圖1所示,對業務流程的每一個節點都進行了有效的管理。
圖 1 條碼符合性確認系統功能結構
數據庫表設計
結合到業務的流程,再綜合考慮存取時間、存儲空間利用率和維護代價三方面的因素,業務系統的數據庫表采取以下分類方案:
企業信息
記錄辦理業務企業的基本信息,含企業名稱、企業管理編號、聯系人、聯系方式、辦理時間等字段。
來樣信息
記錄單次企業單次來樣的完成情況、流轉狀態,含來樣管理編號、來樣時間、完成狀態、寄送狀態等字段。
樣品數據
記錄單個條碼樣品的基本信息、檢測參數、應用情況。檢測質量參數數據需連接調用檢測數據表(或庫)中的對應記錄。具體字段說明及范例,見表1。
表1 樣品數據字段與說明
檢測數據
部分條碼檢測儀自帶檢測數據庫,如LVS INTEGRA 9510條碼檢測儀通過MYSQL或者MDB文件記錄每次檢測結果,如圖2所示,可以直接調用。還有部分條碼檢測儀,如REA 和 WEBSCAN未設有自帶數據庫,需要新建檢測數據表,導入檢測儀生成的檢測數據TXT文件。
圖2 LVS INTEGRA 9510檢測原始數據
質量類問題判斷字典
設有問題描述、解決方案、觸發項備注這三個字段。
應用類問題判斷字典
設有問題描述、相關法規這兩個字段。
業務流程與操作
符合性確認業務從企業前來辦理到向企業發送證書整個過程的流程,如圖3所示。
圖 3 業務流程圖
前臺錄入企業
前臺人員確認企業資料的完整性后,錄入企業名稱、聯系人及聯系方式。系統則自動分配企業管理編號,同時連接系統成員信息數據庫,獲取該企業的廠商識別代碼、地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等記錄,從而避免企業對該類信息的重復填寫。企業后續的送樣則依托上述的企業管理編號,附加從“-1”開始的字符串,構成來樣管理編號,作為關鍵字段銜接企業管理編號、單個樣品數據等內容。如圖4所示,生成的來樣管理編號為“201901032-2”,表示企業管理編號為“201901032”的企業第2次來樣。
圖 4 條碼符合性確認系統錄入界面
樣品錄入
企業送樣時需依據樣品真實情況填寫樣品目錄表,前臺人員將目錄表中檢測樣品的供人識別字符、商品名稱、規格、承印材質、包裝形式錄入或導入至樣品數據庫,標記為待檢測狀態并交接給后臺。
樣品檢測
檢測人員對樣品各項參數進行檢測,并對其應用方面的符合性進行人工核查后,系統自動匹配樣品的基本信息與條碼檢測儀中的檢測數據。系統對樣品質量參數檢測結果的處理方法參照質量類問題判斷字典和應用類問題判斷字典,詳見圖5、6。
圖 5 質量類問題判斷字典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的部分截圖
圖 6 應用類問題判斷字典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的部分截圖
例如條碼號為“6901234567892”的條碼印制品,空白區判斷的鍵值為“FALSE”,符合質量類問題判斷字典表中主鍵值為2的觸發項“空白區判斷Quietzone=False”,系統從而判斷該條碼存在空白區不足的問題,改進建議為加大空白區尺寸。同時,記錄中應用類問題鍵的值為“3”,表示依據檢測人員判定,該條碼存在應用類問題判斷字典中第一項的問題,具體為:一物多碼,GB 12904-2008《商品條碼 零售商品編碼與條碼表示》 4.2.1.1 相同的商品分配相同的商品代碼,基本特征相同的商品視為相同的商品。
結果目錄表與改進建議
系統對檢測結果處理完畢后自動生成結果目錄表,企業可以通過表格得知送檢條碼的符號等級、結論方面的情況,如圖7所示。
圖 7 結果目錄表
針對送檢條碼中的不符合條碼,給出質量類問題的改進建議,以及應用類問題的相關法律法規,以此指導企業對條碼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整改,改進建議單,如圖8所示。
圖 8 條碼符合性確認改進建議單
證書發送
條碼符合性確認證書用于記錄企業的歷史送樣情況。企業每次送檢完成后,更新的記錄、通知書、結果目錄表及改進建議將一起被發放給企業。
條碼符合性確認服務模式誕生于企業日益增加的條碼檢測量需求驅動,而其高效服務過程的實現卻歸因于條碼符合性確認服務模式的建立及其系統的設計與開發應用。該服務模式及系統在應用中仍在不斷汲取各種反饋意見,并持續改進,以期為企業提供更加高效健全的服務,提高企業條碼應用質量。同時,該服務模式及系統具有可復制性和延續性,能夠形成一套可推廣模式,推動全國對系統成員的進一步服務,進而提高全國條碼應用質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 徐立峰 蔡小慧 文曉翔
《條碼與信息系統》2020年第6期總第160期